四方娱乐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46年来,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首都民营企业从雇工只有几个人的私营企业发展到营收过万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发生了鱼跃龙门式的蜕变。
(1)八家个体大户成首批私企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党的十三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里,北京的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由15名待业青年开办的劲松楼区小餐厅里,虽然午餐时间已过,但来客照样受到热情接待。李晞摄1978年底时,曾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个体工商业者在北京仅剩259户,“吃饭难”“住店难”“修理难”“做衣难”问题凸显。(1998年8月12日《北京日报》2版,《跳跃龙门》)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促动下,市政府1980年批复工商局《关于允许个体户从事饮食小吃和小商品经营》报告,明确指出要发展个体经济来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要求各区县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扶植。北京的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解决“吃饭难”等问题提供助力。
勤劳肯干、脑子活泛的刘桂仙,跟身为厨师的丈夫学得一手好厨艺。得到政府鼓励个体户从事饮食业的消息后,刘桂仙向政府提出申请。虽然当时具体政策还没有下来,但东城区工商局经过多番讨论同意特批。1980年夏天,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饮营业执照就此诞生。(2021年7月1日《北京日报》45版,《市场经济体制独树一帜》)当年10月初,由待业青年郭洪喜、郭洪利和母亲刘桂仙经营的北京市第一家个体饮食户“悦宾饭馆”在翠花胡同开业了。(1987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六千个体饭馆长短录》)
1980年10月8日,《北京日报》1版从1980年到1988年,北京个体工商户不断增加,总数达到12万户,有一些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个体户发展成为雇工经营的个体大户。个体大户发展壮大的新层次是上升为私营企业。根据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雇工8人以上为私营企业。当年12月,希望新产品研制厂、宜琴饭店、启华脚踏淋浴器厂、增惠商社、万兴面包加工厂、新兴食品加工厂、梅隆装潢设计社和联发鞋帽经营部共8家个体大户从东城区工商局领到了私营企业营业执照,成为本市第一批私营企业。他们的注册资金从一万元到七十八万多元不等。国家对私营企业在有些方面的政策较对个体工商户优惠,但同时对私营企业也提出较个体工商户更严更高的要求,如必须建立财务制度、一半利润必须投入扩大再生产等。(1988年12月2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首次出现八家私营企业》)
1988年12月2日,《北京日报》1版截至1990年底,全市已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共283户,投资者408人,职工24255人。当时的私营企业从行业结构上看,属于工业的156户,饮食、服务、修理业共67户。(1991年3月2日《北京晚报》1版,《本市私营企业健康发展》)
(2)全国首家造飞机民企诞生
上世纪90年代,自“首都经济”的概念在市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以后,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各个相关部门均对作为“首都经济”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一个个扶持高新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从财政税收、工商管理、股票上市等多方面对民营高科技企业进行支持。海淀、大兴、朝阳、丰台等各区纷纷推出科技兴区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火炬计划”。作为产业领头羊的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北一南,相互呼应,再加上散落在各区县的新兴科技园区的迅速发展,使得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异彩纷呈。(1999年1月30日《北京晚报》1版,《北京高科技大裂变》)
1993年的一天,科源餐厅来了一位搞飞机设计的客人,跟店主原永民聊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数年刻苦攻关,终于在两年前设计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D200双座轻型飞机,虽已通过民航部门审查并取得了设计型号合格证、生产合格证及适航证,但由于诸多原因,这种用途广泛的新一代轻型飞机,一直未能投入批量生产。
这番话,使航空业余爱好者原永民心动了。他向客人提出,希望进一步了解飞机技术性能。客人以为他喝多了:难道你想投资飞机生产?原永民坚定地点点头。很快,我国首家私营飞机制造公司——“北京科源轻型飞机实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原永民用抵押餐馆获得的银行贷款买下了南航的科研成果,请来搞航空器研究生产的国家级专家,又在海淀区北安河乡盖起了自己的飞机制造厂,开始生产轻型飞机。(1993年6月15日《北京日报》6版,《私营老板造飞机》)
1993年6月15日,《北京日报》6版这家56人的小公司拥有22名高级技术人才,全公司上下并肩奋斗了近三年,终于辛苦换来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年产一百架飞机的生产流水线。1995年,科源公司生产的AD200超轻型飞机通过了国家民航总局适航司审查,取得批量生产许可证。美国适航审查代表惊讶地感叹:“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好的飞机制造厂!”(1996年1月6日《北京日报》2版,《餐馆老板造飞机》)2004年,“蓝鹰AD200”轻型飞机出口到美国。(2004年2月12日《北京日报》8版,《小型飞机“蓝鹰”将出口美国》)
全国首家造飞机的民企北京科源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制造出蓝鹰AD200轻型飞机。到90年代末,首都个体私营经济走出商、饮、服、修的经营圈子,广泛涉足工业、房地产、贸易、技术咨询、现代农业等各种产业和行业领域,开始上规模、上水平,向高科技领域、向农村、向外地、向国外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在首都个体私营经济中脱颖而出,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知识致富”的典型特征。(1998年8月12日《北京日报》2版,《跳跃龙门》)此时北京的个体户已有24.5万户,私营企业逾7.1万家,注册资金564亿元。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也出现私营企业家的身影。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私营经济,挺直腰板,走上了经济建设的大舞台。(1999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2版,《“非公经济”显身手》)
1999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2版(3)高科技民企出海抢占市场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随后,北京市相继出台了《改革市场准入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非公经济向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科技民企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此时,曾研制出第一块“中国芯”的北京民营高科技企业中星微,正在刻苦攻关,又相继研发成功四代产品——“星光二号”从PC延伸至通信领域,是全球领先的视频音频同体同步的双模式多媒体芯片;“星光三号”从PC延伸至智能监控领域,是应用于手机控制机器人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星光四号”从PC延伸至移动通信领域,是应用于彩信手机的多媒体芯片。
2002年,中星微公司研发的“中国芯”。贾同军摄2004年,“星光中国芯工程”已经研发出五代数字多媒体芯片,申请200项专利,销售超过1000万枚,占计算机图像处理芯片全球市场份额40%以上。政策鼓励加企业自身努力,“龙芯”“众志”“万通”等2000多款出自民营企业的“中国芯”陆续在北京诞生。(2005年3月28日《北京晚报》2版,《“海龟”开发“中国芯”中关村企业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3版另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百泰生物,在成立之初,就将抗体人源化——这个当代最顶级的课题作为研究方向。由于古巴在抗体、疫苗等领域技术研究全球领先,这个项目也成为中国和古巴生物医药合作的重点内容。经过多年研究,2008年2月,百泰生物专业打造的我国首个人源化单抗药物——泰欣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正式上市。基因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是当今世界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技术和工艺主要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抗体人源化技术和哺乳动物细胞规模化培养技术,一直是大型跨国生物医药公司的核心技术,严格保密。百泰生物的“北京创造”,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2009年9月23日《北京日报》1版,《百泰生物打破垄断创辉煌》)
集成电路、IT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医药……众多高科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北京的经济增长。到2008年底,北京非公单位已占全市单位的81.3%,非公单位从业人员达377.3万人。非公经济已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2010年2月7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非公经济成新增就业主体》)
2010年2月7日,《北京日报》1版(4)成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生力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北京市先后出台《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工作的措施》等政策,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
2013年4月9日,《北京日报》7版北京民营企业碧水源公司独创的膜法水处理技术,曾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政策支持下,碧水源在2013年签订了顺义区镇级再生水厂特许经营协议,获得北京市首批引进的社会资本再生水厂建设运营项目。自此,镇里的污水处理都用上了碧水源最新的膜技术。(2013年8月1日《北京日报》3版,《市政基础设施六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此后,北京的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逐渐都用上了它的膜技术装备,声名鹊起的它顺势将业务扩展到全国各地。到2018年,碧水源在全国污水膜处理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七成以上。(2018年9月25日《北京晚报》22版,《神奇“膜”法让污水还清》)
2010年,碧水源公司在环保展上展示污水处理技术。孙戉摄光量子计算机、可重复使用数十次的商业火箭、第四代半导体材料、人形机器人……这些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北京民营企业的身影。一批关键技术领域的难题正在这些企业手中加速攻破,助力北京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朝阳区将台路5号院,老厂房改造的产业园里有一家成立仅3年多的新企业——玻色量子。虽然很“年轻”,但其在2023年5月首发了第一代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其计算能力超凡,堪称“最强大脑”。该公司负责人举例,如果一位司机从故宫去中关村,导航软件会提供用时最短、最好走的路线;但如果有5000位司机同时走这条路线,那就很可能发生拥堵。因此,导航需要计算超过5000个变量的相互影响,来为每位司机提供能避开拥堵的最优路线。“这时候就得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出场了,它的计算速度可以比常规计算机提升数十倍至百倍。”当前,玻色量子在实验室内完成了使用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加速人工智能计算的关键技术突破,将有望在今年解决算力“卡脖子”难题。(2024年3月14日《北京日报》1版,《民企挑重担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2014年底,国家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天领域,北京市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关键领域技术攻关。2015年6月,北京蓝箭航天公司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2018年,蓝箭航天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飞。起初一切正常,火箭一二级顺利分离,但几分钟后三级出现异常,入轨失败。尽管首飞失败,但火箭动力系统、结构系统等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验证。(2021年3月11日《北京日报》13版,《“南箭北星”耀眼星辰》)
2018年9月29日,《北京日报》12版又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蓝箭航天于2021年攻克了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的各项关键技术。2023年7月12日,蓝箭航天带着“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再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一次,火箭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2022年8月9日,星河动力公司生产的商业火箭“谷神星一号”发射成功。未来,北京还将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继续鼓励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做大做强。(2023年8月4日《北京日报》6版,《北京亦庄:以营商“软环境”支撑发展“硬实力”》)
资料
记者:张品秋